团队简介:
5G/6G无线通信、空间通信、卫星通信、物联网是当前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微波毫米波太赫兹波的产生、发射、传播、接收、调控和测量是其核心技术。本团队重点研究面向5G/6G的新体制天线、相控阵、低成本波束扫描天线、毫米波/太赫兹新型材料及器件、高效微波输能技术。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国防科工局预研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
详细介绍:
本团队依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博士点和“电磁场与微波”国防特色学科,在国内微带天线领域开拓者钟顺时教授、微波介质测量先驱徐得名教授和三维微波毫米波电路奠基人李英教授等学者的耕耘和带领下,在天线、微波测量和微波电路领域开展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团队内形成严谨、求实、执着、创新的研究氛围。近年来,通过项目的锻炼,学科组形成了由杨雪霞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肖诗逸教授、何国强博士等年轻学者为核心骨干的科技梯队,在无源波束扫描天线、5G天线、微波输能、电磁波调控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研究方向聚焦在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输能技术、电磁波调控理论与应用和微波毫米波介质测量。
研究方向一: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越来越向多功能、一体化、可配置的集成平台方向发展,在军事领域,电子对抗和多军通信更是将集多个频段、多种极化和不同方向性通信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可重构天线是软件无线电系统和认知无线电系统射频前端的收发部件,具有频率复用功能,能够消除通信系统中的多径衰落,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技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展,天线研发成本在系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5G/6G毫米波MIMO天线、相控阵天线
● 频率、极化、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单元和阵列
● 高增益低成本无源波束扫描阵列及其双极化阵列、圆极化阵列
● 太赫兹天线和传感系统
研究方向二:微波毫米波输能技术
微波无线输能是为分布式可重构卫星系统、近空间飞行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不断小型化的无线终端供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太阳能卫星的关键技术,上海大学在该研究方向上起步早、基础雄厚的优势,积极拓展理论、应用研究领域,提供不同波段高效率和小型化整流天线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为微波无线输能技术在空间技术的应用和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低功耗电子设备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UHF波段整流天线的高RF-DC 效率和小型化技术
● L、S、C、Ku、Ka、W波段的高效率整流天线及其组阵技术
● 能量信息并行传输技术
● 环境电磁能量收集技术及微波输能在低功耗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 针对具体应用的高效微波输能系统优化与设计
研究方向三:多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 超材料、超表面的提出和发展为微波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和电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挑战,在电磁隐身、天线与微波器件功能扩展、RCS缩减等方面极具优势。通过对左右材料、等离激元、双负材料、频率选择表面等对电磁波调控机理研究,可实现高增益天线、多功能微波器件、吸透一体天线罩与隐身材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变换光学理论研究、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特性研究
● 等效媒质理论与隐身技术实现方法研究、隐身技术优化方法
● 等离激元特性及其在微波器件中的应用
● 超材料提高天线增益、MIMO天线隔离度上的应用
研究方向四:微波介质测量技术与仪器
微波电介质测量及应用是上海大学电磁场与微波学科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多年来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解放軍总装以及上海市科研中,形成了以材料测量新技术、及其在工业、医疗和国防中的在线监测为特色的研究方向,曾获国家教委、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5项。是国家微波测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者。根据国防科研和部队的实际需求,自主研发从微波至毫米波波段吸波涂层反射率现场测量仪。开发系列化产品,使上海大学通信学院研发的雷达吸波材料测量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研究重点:毫米波吸波涂料特性现场检测技术研究, 修订微波介质介电特性测量国家标准,推广“十五”研究”成果-“吸波涂层反射率现场测量仪”的应用 。
本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国家重大重点和特需项目的参与,引领学生服务于社会和国家重大需求。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航天八院、中电研究所和华为等企业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的“毕业生社会声望”一项获得全国前15%的好成绩。
在国家重点发展航空航天、5G/6G通信技术的当今,欢迎有志之于此的年轻学子进入学科组攻读博士及硕士学位。